(两会观察)如何“叫座又叫好”,职业教育待解题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题:如何“叫座又叫好”,职业教育待解题
作者 谢雁冰
在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离不开一支优秀的“职业大军”。
五年来,中国“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释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
资料图:贵州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学生在参加制冷与空调设备与调试维护组别比赛。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数据显示,中高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十年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余万人,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供给了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然而,不少职业院校近来却遭遇报名人数低迷的尴尬。如何让职业教育“叫座又叫好”?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给出解题良方。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是一位“90后”代表,这几年他的履职建议一直围绕职业教育。
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杨金龙表示,从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实施,到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诸多相关关键词;从《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层面一系列“顶层设计”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彰显了决心和力度”。
受访代表认为,在利好政策之外,如何打破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是一大关键。“报考职业院校某种程度上仍然是考生的‘无奈之举’‘末路选择’,让更多人选择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国人大代表、德州恒丰集团高技能教练王晓菲说。
她认为,可以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教师节等重要节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成为人们心中偶像,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崇尚实践的技能文化,从而让更多人愿意主动选择职业院校。
“在家庭教育层面,也应引导更多家长意识到,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更在于帮助每个人探索兴趣与潜能,享受精彩人生。”王晓菲说,今年她提的一个建议就是关于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在基层落地实施。
要想进一步在观念上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必须提高职校学生的就业质量,而提升就业质量离不开产教融合。
杨金龙说,各区域禀赋要素不同,衍生出不同的产业结构,继而需要不同结构类型的技术人才。应该推动各地职业教育院校专业建设和招生人数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人才就业质量”。
在产教融合中,促使职业教育形成政校企行协同推进的多元治理格局,也一直是各方关注焦点。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模具设计师、高级工程师胡东方认为,学校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吸纳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优势,把车间建在学校、课堂建在车间,学生也可以提前走进企业实习,校企还可以共建优质师资队伍,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通。
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也是提振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信心,需要解决的长远问题。
王晓菲建议,职业院校从“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中等职业学校也应该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推动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的教学投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谈及高等职业教育,胡东方表示,目前学生在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只能选择一种,不利于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建议加速二者相互等值化融通。
“高职教育的学生通过考试或学分互认应该也可以到高等教育的学校去读书,打通‘一堵墙’,以此畅通各类技能人才学历、技能提升深造通道。”胡东方说,从而形成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贯通的人才发展路径。
技能人才走上工作岗位,拓宽晋升发展空间,打通人才成长“立交桥”,亦是人们对职业教育信心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王晓菲表示,应健全待遇体系,破除“唯学历论”观念,构建技能人才职称晋升体系,对于专业技术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且有成果转化的人才,在职称评定方面可以破格提升。
“如今各种技能大赛也是再攀高峰的‘舞台’。技术工人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大国工匠。”胡东方说。(完)
免责声明:
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