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过临海的姑娘和美食此刻我写:古城又回来了
钱报记者眼中的临海——
我写过临海的姑娘和美食此刻我写:古城又回来了
灾后我进入临海的第一个晚上,一片沉寂。除了刺耳的救护车驶过的声音,还有到处溅起的积水声。
坐在崇和门广场,挂了信号断续的电话,开始用手机写稿。
此时,明月躲进乌云,四周漆黑。
我想起18年来,很多个夜晚,我也是坐在这里,广场上到处是老人唱家乡的戏,咿咿呀呀好是热闹;远处,山上的城墙亮着灯光,仿佛生命之光。
如今,水淹古城,让所有人心痛神伤,当然,我也相信,这些很快就会恢复如往,很快家园可以重建。
临海,是个适合生活的古城,它积蓄了太多的荣光。戚继光在这里抗过倭,朱自清来这里教过书,近一点的,一位北方的老教授选择定居临海,他说,这才是秀美的江南。
我在这里读了大学,有很多良师益友,我也写过临海的很多文章,写临海姑娘温如玉,写白塔桥的美食,写赤城路的书肆,写夜读东湖,写江南古城墙,写台州双城记。
阳春三月,巾山路上的玉兰花,满城绚烂;夏日深夜,灵江边上吹风喝酒,城门巍峨;晚秋时节,回浦路的梧桐,金黄如同童话;冬日雪后,梅园的梅花,朴素动人。
让人欢喜的还有种种美食,糟羹、麦虾、蛋清羊尾……根据官方记录的特色小吃就有141种。
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
临海人的日子过得从容不迫,知足而踏实,温馨而真实。即使这次遭遇了如此大的洪水。
淌着水,沿着小城走了一圈,虽然是一片狼藉,但所见,却还是熟悉的市井生活,它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比如一个老人骑着自行车,从水里骑过,他表情平和;小店路边摆了张桌子,一家人围坐一起喝粥等等。虽然他们难免也会有一些牢骚和抱怨,毕竟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它也暴露了一些复杂的人性和问题。
和往常最大的不同,这几天在临海,看到了无数人的努力,全省各地,古城内外,在水上,在街头,一片热流。
他们都是黑暗里的一束光。
仅在我身边,在我居住的小区里,就不断跳动着捐助的信息,哪怕是一个馒头,一个充电宝,送往临海救灾。东西很小,但不由让人感动,那一刻,似乎受灾的就是他们的家人。
我的朋友朱永兴,每天在椒江临海来回,一早出发,半夜回来,从一开始的开船救人,到发放物资,再到防疫消毒,没有一天休息。我最怪他的是,那天晚上,怎么没有把我带上?
他平时喜欢钓鱼,在他们的俱乐部里,发动了四五十艘救援艇,那天晚上,他接了五六百个求救的电话。他也是一家杀虫公司的老总,在灾区最需要防疫的时候,带着几十名员工走向街头,走向村庄。他自己贴钱买药,昨天半夜,2.5吨的消毒水、500箱消毒片又刚到了临海。他说,自己花了多少钱,有多少损失,还没来得及算,现在也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
除了单位的指派,除了责任,更多的人,或许来源于一种内心的感情,来源于内心对这个城市的热爱。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只有生长于斯才能深刻地体会。
更多的人,是默默无名之辈,他们从各地赶来,参与救援,出人出资。这些平民英雄,不应该被遗忘,更值得这个城市和人们铭记。
现在,这个城市的秩序已逐渐恢复,紫阳街的灯又亮了,很多人感叹说,古城又回来了。
恢复电,恢复水,恢复交通,容易,恢复生活也不难。没错,人们重拾希望,生活都在朝前看。
几十年后,临海人应该还会和他们的后辈们说起,2019年的8月10日,那场台风带来的洪水冲破城门,几乎淹了整个古城。
人定胜天的说法已经不科学,自然更多的是需要敬畏。但是,天灾面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多出一分力,多尽一点心,多负一点责任,那么,即使天灾再大,总会让人们少流几行眼泪;让我们的家园,少受一点苦难。
对于未来,人们心怀美好。相信灾后的临海,会更加坚固;灾后的临海人,更加坚强。
史春波
史春波免责声明:
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