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动画,让世界感受中国美学韵味
国潮动画,让世界感受中国美学韵味
【实践者说】
编者按
近期,国内主流视频平台接连发布未来一两年内的动画IP片单,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B站四家平台累计公布188部动画作品,其中不乏备受期待的国产动画IP。线下院线市场,国漫动画《新神榜:哪吒重生》定档春节的消息也吸引了大量关注。
从20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近年的《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动画产业已走过半个多世纪,涌现出一批制作精良、备受好评的动画电影,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彰显中国美学的重要载体。我们特邀动画创作团队、爱好者等讲述亲历,并请专家深入解析国产动画电影的前世今生、未来之路。
精品国产动画是群众的文化刚需
讲述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原厂长 钱建平
有幸曾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沐浴“中国动画摇篮”的阳光雨露。那段日子,我参与推动了《大闹天宫3D》《邋遢大王奇遇记》《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阿凡提新传》等经典影片的翻拍,也孵化了《大耳朵图图》《斑羚飞渡》《火焰山》等项目。通过这些实践以及各种交流,我深度思考了中国动画发展的意义与道路,心里有了“定海神针”。
上海美影厂是一座金矿,曾留给几代中国人美好的集体记忆。辉煌时期,这里集结了中国最优秀的画家、工艺美术家、动画从业者,他们打造出一大批震动国人、惊艳世界的动画片,在国际动画之林赢得美誉。《大闹天宫》的导演万籁鸣带领一批深谙中国神话、美术、戏曲、民俗精粹的主创团队,打造了这部影响深远的动画电影,在很多观众心里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
这些精品之作,是中国动画人扎根于本土文化精耕细作的结果。今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好莱坞CG动画、日本动漫受到热捧,中国动画如何创新?如何将中国文化装载于时代审美和先进技术的巨轮上,驶向市场的海洋?中国动画人正为此而努力。
这些年,观众对国产动画的喜爱和宽容令我感动。在上海美影厂时期,我们也翻拍过一些经典,有赞誉,也有质疑和诟病。而后者,其实是对创新的呼唤,对中国动画再攀艺术高峰的期待。我深感这不仅关乎学术和情怀,也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刚需”。
一次,我和国内一位很有成就的新锐导演聊天时,得知他正带着团队学习上海美影厂的动画片,他认为创新必须首先领会这类优秀作品的精髓。这样的认知,是新生代动画人振翅高飞的起点。继承优秀传统,并不是简单复制和故步自封,而是用当代审美、技术、气息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在更宽阔的天地里找到传承的方向和路径。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离开上海美影厂,开始独立孵化开发动画片。首部作品《美人鱼之公主降临》,与日本一线的二维团队反复磨合,有着浓厚而独特的东方意味。场景基于中国著名的城市地标,使观众既有身临其境的代入体验,又有工业科技的震撼感。我们还建起了中日动漫创新俱乐部,为一系列创新动画提供团队保障,让有热情、有实力的团队共同探索,共同创作。
中国动画的创新梯队已渐渐浮出水面,田晓鹏、饺子、不思凡等人只是开端。国产动画的创新,不能局限在神话、传说、穿越等题材上,而忽略了现实和未来题材的丰富宝藏。动画的深度研发更要吸纳各国人才,放宽胸怀、提升视野,源源不断地产出最新颖的动画作品。摆脱模仿、抄袭给创作带来的枷锁,进行根植于本土文化的“颠覆式创新”,才是通向市场的希望之路。
通过“姜子牙”,找到解读中国神话的钥匙
讲述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国产动画电影《姜子牙》制片人 高薇华
小时候,受过私塾教育、经历过闯关东的爷爷经常给我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让我对古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着敬畏之心。
我自2000年开始从事动画教学,那时国内高校的动画教育基本空白。2001年,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正式成立动画学院,我便尝试着开发原创动画项目,把中国经典的神话传说与当代精神结合起来。早在2014年,我就开始研究“直钩钓鱼”的姜子牙。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成功带动了动画电影的繁荣,我们便计划以姜子牙这一形象为起点进行动画电影创作,希望通过姜子牙,找到解读中国神话的钥匙。
《姜子牙》是我们在动画艺术风格上的一次探索。这种独特的中国美学风格,并非《功夫熊猫》中类似“青绿山水”的中国元素,也不是当下流行的唯美中国风,而是以极简风格呈现丰富的视觉效果,用“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构图对比、富有东方艺术韵律感的动作线条来表达中国意境。为了符合姜子牙的人物设定,电影采用了含蓄、隐忍的叙事风格,角色心理活动也运用了意向性的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解读空间。
作品是一面镜子,照见创作者的内心。作为一个“学院派”的创作团队,我们坚持为观众创作一部自己真正认同的电影。姜子牙身上,正有这种理想主义色彩。《姜子牙》不是一部合家欢式的动画电影,而是在探讨和诠释更成人化、更深刻严肃的议题。这部作品的力量不是我们赋予它的,而是来自中国神话的内在精神。
过去十年,我一直在用动画讲述被历史尘封的人物。2009年,我带领团队创作《淮南子传奇》,讲述了50位中国人物的传奇故事,有神农、后羿等神话英雄,也有墨子、公输班、伯乐等坚守信念的传说人物。我的另一部展现传统造像手艺的动画作品《丹青先生》正在创作中。此外,我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打造了岩彩壁画风格的动画短片《鸠摩罗什》,同“兔斯基”创作者王卯卯合作了动画短片《蓬莱》,还策划了两部改编自《山海经》的绘本《常曦浴月》和《曦和浴日》,为大家描绘中国太阳女神、月亮女神的动人故事。
我钟情于神话故事,因为里面除了瑰丽的艺术想象,还有中国人朴素的生命观、价值观,对至善人格的永恒追求。神话是公众的梦,承载着过去,也指向现在和未来。经典文化资源给了我们丰富的故事素材,但是如何在其中注入当代思考,并进行文本和故事的创造性转化,创造出中国电影独有的“宇宙”,是对创作者最大的考验。
当下,中国动画行业正迎来走向繁荣的风口,对艺术创新型人才有着迫切需求。期待更多年轻人回归自己的文化土壤,和自身的生命体验找到关联,让传统照进现实,激活创造力。
心中常怀国漫崛起的梦
讲述人:配音演员、北京三格声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 徐 静
能成为一名配音演员,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2009年,我突发奇想,在网上报名参加了配音培训班。为期半年的学习中,我意外地发现自己很适合做配音,入学一两个月就能接手配音工作,还把学费挣回来了。
一开始,我接触比较多的是幼儿类的动画配音。入行之后,有了更多机会参与到国漫作品配音中。刚开始给动漫配音,需要调整自己原本熟悉的配音方式,我就找来非常喜欢的配音作品,一句一句地细听、模仿、思考。
配音演员要用声音的演绎让角色更加真实、丰满,动画的配音会更夸张,声音的表演必须贴合动画角色所展现的张力。动画配音和影视后期配音不同,在整个制作中相对靠前,更像是创作的一部分,配音演员可以根据配音导演的描述、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常常会制造出一些惊喜,这也是我喜欢为动画配音的重要原因。
在我参与配音的角色里,最难忘的是“兔子”和“宝儿姐”。《那年那兔那些事儿》里的“兔子”不只是一个角色,更像是有梦想有坚持的中国人的缩影,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足够震撼人、打动人。而《一人之下》中的道家文化背景、人物设定非常有吸引力,在配音之前熟悉作品时我就已经“入坑”了,所以在塑造“宝儿姐”这个角色时,有种冲在一线追番(追看首播的连载动画)的快乐。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台词:“每一只兔子,都有一个大国梦。”其实每个热爱动漫的人,内心都有一个“国漫崛起”的梦,希望看到更多更好的国漫作品。作为配音演员,有幸能参与其中贡献一份力量,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所以我成立了配音公司“三格声米”,有了自己的团队。当我们有了更多优秀编剧、制作以及配音人员,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动画精品。这不仅需要从业人员的努力,也需要政策、市场的支持。整个行业良好地运转起来,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
以国风仿装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讲述人:cosplay(角色扮演)表演者 李孟羲
今年是我接触cosplay的第十七个年头。其间,我出过无数个cosplay作品,有很多难忘的角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完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后,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当晚,我就开始尝试哪吒的仿装,在家独自完成了从妆容到拍摄的全过程,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这部动画的精神内核触动了我,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我从小就是一个动漫迷,学过漫画,曾梦想成为漫画家。2003年,因机缘巧合我接触到了cosplay,便深深被吸引了。那时,国内还没有专业的cosplay,它只是很多人的爱好。而cosplay最重要的就是角色的还原度,包括外在的还原,如发型、妆面、服装、道具、拍摄场景;还包括角色内在的精神气质,以及对动画质感和细节的还原。由于那时缺乏物料产品,要完成一个角色,所使用的物品都得自己制作,还要懂化妆、造型、摄影、后期。我正是在那时练就了各种技能,成了一名专业化妆师,一直从事我热爱的cosplay。
我对国风和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经常绘制中国风妆容。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我希望把国风元素用最新潮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山楂阿梨”原创敦煌风造型,就是运用了敦煌元素,没想到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喜爱。
这些年,越来越多人成了国漫迷,国潮美妆、国风文化产品的市场也越来越大。未来,我希望以我的表演推广国风和汉服。那些蕴含在国风国漫中的文化精髓,值得更多人去热爱。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美莹、牛梦笛、李琦、陈芃朴、王斯敏)
免责声明:
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